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中心 >领导讲话
(回顾)捍卫食品安全需要“三管齐下”
时间:2017-11-01  来源: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食品安全影响的不仅仅是舌尖安全,更是人的健康安全和生命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今年初再次强调,“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当前,中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吃得更放心、吃得更健康”。两个“更”字,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了老百姓的切实需求。
      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我们食药监人的追求。从去年开始,bt365最快线路检测创新打造了具有时代特征、行业特点的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体系。何为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体系?简单地说,就是“食品安全监管+互联网”,它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为遵循,以《食品安全法》为依据,引入社会共治理论,融入市场经济学原理,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把食品安全生产经营过程和监管全程搬上互联网,搭建起监管者、生产经营者、社会公众多方共治共赢平台,在创新社会治理、保障舌尖安全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
      结合打造“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体系,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构建起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捍卫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我认为要确立三个方面的理念。
      一是依法的理念。法治理念,就是一切以法律为准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联系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首先要依法落实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责任。新《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依法治理,就是要推动食品生产经营者履行法定职责。其次,要依法落实监管部门监管责任。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是行政执法部门。坚持依法行政,既是贯彻落实全面建设法治国家决策部署的要求,也是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最直接、最有力的武器。食品药品监管干部要在不断提高知法、用法、执法、护法水平上下功夫。再次,群众依法维护自身权益。食品安全治理,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政府监管,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
      二是透明的理念。透明促规范。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上网,全环节透明,全流程晒在阳光下,社会各界随时可查、可看、可监督,就会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提高管理水平,保障食品安全。透明促公开。阳光是大道理,透明是大智慧。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网上直播”,透明公开地“晒”出来,并且借助群众“顺风耳”、“千里眼”,布下保障食品安全的“天罗地网”,经营者才会更用心,老百姓也才会更放心,同时监管者才能够更省心,党委政府才可以更放心。透明出公正。透明共治平台,让老百姓既有地方说话,又说了算。“大众点评”最公正,老百姓“用脚选择”、“用人民币投票”最有导向性,市场机制和行政管理的双重发力效果最好,食品安全就会实现长治、善治。
     三是共治的理念。食品产业链条长,业态复杂、涉及的环节多,监管工作具有动态性、反复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正因为此,我们更要具有“食品安全人人有责、安全食品人人共享”的意识,发动起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的治理。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需要将党委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广大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筑起维护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
      确立起依法、透明和共治这三大理念之后,还需要找到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构建的路径。我想重点强调七条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支撑路径。
      第一,信息化支撑系统。首先要解决顶层设计的问题,对于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应该由国家来主导建设,包括全国统一的系统标准、信息化建设的标准、食品种类数据库,等等。同时,要留好数据库接口,要有较强的强制性,数据建立起来以后可以全国共享。其次要解决分层建设的问题,由国家、省、市共同来做,国家主要在规划、标准上做文章,省一级主要负责分析、监管,市一级则要把重心放在应用、全覆盖方面。再次要逐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一步到位是有难度的,要按照先大后小、先易后难、先公后私、先急后缓、先粗后精、先松后管的原则来逐步推进,直至全面覆盖。
      第二,制度机制支撑系统。没有制度和机制,就很难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转。因此,国家层面还需要进一步强调新《食品安全法》的可操作性。要加快地方立法进程,推动地方人大和政府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要加快制度体系建设,织严织密食品监管制度之网,整合出一套适应新体制、有效管用、覆盖宽、约束严的制度标准体系,夯实监管执法基础。此外,溯源的问题要提倡强制性,日常操作层面上要保证制度体系的建设和运行。
      第三,检验检测支撑系统。行政监督与技术监督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两条腿”,不能顾此失彼,发展失衡,影响监管成效。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构建同样离不开技术性和专业性。要落实、解决好市县乡三级的检验检测体系标准化建设,乡镇按照满足快检的标准建设;县级按照满足日常及重点农残兽残检验检疫的需要建设;市级按照覆盖食品所有法定检测项目,并带有一定研究能力的要求建设。同时生产经营企业也应该建设与自身规模、质态相适应的检验检测能力体系。
      第四,体制队伍支撑系统。当前,重点要打通基层“最后一米”,按照设施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制度规范化、责任网格化、监管信息化的要求来建设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分局)。在队伍建设方面,淮安市的做法是在全市食药监系统提炼形成并深入践行“三强四有”(正义感强、责任心强、执行力强,有品行、有激情、有本事、有贡献)淮安食药监系统核心价值观,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战斗力,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适应新形势的食品药品监管队伍。
      第五,投诉举报应急响应支撑系统。保障食品安全,必须建立起群众投诉举报快速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生投诉举报可以做到快速响应、就近处置,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淮安市正在全国率先打造“舌尖110”。届时,将实现市县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三级联动,构建起覆盖乡镇40分钟、城区30分钟应急响应圈。同时,我们还建立和落实“吹哨人”制度(即知情人士的爆料制度)、有奖举报、奖励有功人员等配套制度机制,激励社会公众踊跃参与。
      第六,企业信用等级科学分类支撑系统。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体系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企业信用评价的科学生成。一方面,它通过将企业日常自查、监督检查、产品抽检、群众点评等数据指标全面收集,通过后台的评价模型自动生成信用评价等级,完全避免了人为因素干扰;同时系统可以持续展示食品安全信用变化情况,并将每一个变化都客观真实地展现给群众,实现了对企业食品安全信用状况全程记录、全程透明。另一方面,从企业信用体系的长远建设和未来发展来看,应该及早着手建立全市、全省联网甚至全国联网的企业信用状况查询系统,以方便广大企业、群众、政府对于信用信息的消费需求。而透明共治体系完全符合这一趋势。
      第七,区域食品安全指数自动采集发布支撑系统。科学评价一个地方的食品安全状况,需要一整套完整配套、科学实用的制度机制,通过制度机制的有效运行来保障地区食品安全。淮安市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体系为保障地区食品安全提供了可行可靠的技术支撑、制度机制和全新路径。同时,我们将通过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体系,自动采集监管部门巡查抽检、市场主体自我管理、消费者评议评分等数据因子,科学构建食品安全指数模型,通过全环境、全业态的自动采集来实时发布食品安全指数,动态反映区域食品安全状况,做到食品安全管理可量化、可评价、可考核。
       ( 淮安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bt365最快线路检测局长    邱金义,《小康》2016年06月号)